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信念坚定  业务精通  作风务实  清正廉洁 以审计精神立身 以创新规范立业 以自身建设立信

审计机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落成暨开馆仪式观礼

2012年08月28日 17:12        点击:[]


  9月19日上午,记者随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翟熙贵及中国审计报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办、山东省审计厅的有关人员一行,乘车从山东省临沂市出发,直奔著名的沂蒙革命老区腹地--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

   车行一小时后,一马平川的田野被抛在了身后,层峦叠嶂的山脉跳入了眼帘。地形上的变化告诉我们,即将进入著名的沂蒙老区了。

   记者在两个月前,曾先行来到东辛庄采访。谁想两个月之后,这里的变化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由临沂市公路局修筑的水泥公路直入村庄。

   车一进村,一座红瓦覆顶的院墙就夺人眼目。院子的门口,红绸结成的花朵遮挂在门楣上。街两旁挂满了鞭炮,乡亲们拥挤在道旁,一派过年的景象。

   院门前,两块黑色大理石的碑被红绸覆盖。其中一块是李金华审计长题写的“审计机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据了解,李金华题字的那天是2月1日,而那一天正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大年初一。

   走进院门,眼前一尊铜像“红装素裹”。这就是由济南军区创作室著名军队雕塑家仇世森设计的沂蒙母亲的雕像。铜像的对面是两块石碑,上面分别镌刻着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手书的“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后世子孙”和“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

   铜像的西侧,在一块巨大的花岗岩上,笔走龙蛇地镌刻着由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葆和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光明联手撰文、由山东省著名书法家朱学达老先生为之书写的《百年老屋赋》,而在另一块石碑上,则是沂南县委、县政府撰写的《百年老屋修复记》,上面记载了为修复老屋而解囊捐资的单位--中国审计报社、时代经济出版社、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临沂市审计局等。

   5间大瓦房的纪念馆里,20余块展板上介绍了王换于的感人事迹。

   这位被迟浩田称为“沂蒙母亲”的王换于大娘生于清光绪13年,19岁那年被以两斗高粱米换到东辛庄给一姓于的农民做媳妇,王换于的名字由此而来。1938年,经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夫人陈若克介绍,王换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妇救会长、艾山乡副乡长。而她的家则是沂蒙抗日革命根据地中的重要堡垒户之一。

   自1939年6月起,在山东抗日战争最为惨烈、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袭击和骚扰不断的艰苦岁月里,她的家成了八路军第一纵队、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115师、大众日报社的所在地,罗荣桓、徐向前、朱瑞、115师代师长陈光等党政军领导经常在这里办公居住。

   在此期间,王换于所创办的地下托儿所先后收养过54名我军将领和烈士的子女;王换于亦曾亲自收养过3名哺乳婴儿,她的儿媳曾“一奶乳双犊”,而王换于的两个孙儿却因缺奶少食而夭折;王换于作为首脑机关的重要通信员,亦曾往返奔波4000余公里,传送信件70余封;王换于亦曾呼老唤幼,“犒军劳兵,一日八餐,三尺锅台,竟日滚烫”;王换于还救伤员于火线、卖田地以葬英烈、收藏珍贵文献达33年……

   1989年1月3日,101岁的王换于尽其天年。

   而展板介绍所无、记者采访所闻的王换于另外一段经历,则更让人感到震撼。

   1945年,王换于因拒绝当时的一位区委副书记子女入托之事,而被一句话开除了党籍。在漫长的33年的岁月里,她初衷不改,直到1978年落实政策。老人这段悲壮的经历,让记者切实掂量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分量。而记者在先前采访中听到的另一则故事,则同样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1941年的一天,罗荣桓被敌人包围,情势非常危急,根据地的老乡们用棉布裹住马蹄、麻绳绑住马嘴,掩护罗荣桓星夜转移,躲过了日军的围剿。还是在这一年,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扫荡。罗荣桓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创造出了“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率领4个连的警卫部队,从日伪军结合部的缝隙中巧妙地跳出重围。然而,当罗荣桓得知根据地的人民正在遭受日寇蹂躏的消息后,又断然率部打入重围,誓与根据地人民共存亡。由于外线作战的我八路军主力向扫荡日军展开了主动出击,吸引了日军的主力,罗荣桓与根据地的人民才得以幸免于难。

   据当地政府人士介绍,战争年代,沂南参军参战而牺牲者达万人以上,而至今仍葬在沂蒙大地的烈士忠骨更有10万之众。正是因为有了以沂蒙母亲为代表的人民,正是因为有了如罗荣桓、徐向前这样党和军队的领导,正是因为有了党和人民这种打不破的血肉联系,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最终赢得了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而这一切正是沂蒙母亲纪念馆的真正神髓所在!

   开馆仪式上,沂南县委、临沂市委、山东省审计厅、临沂军分区的领导相继讲了话。沂蒙母亲收养过的革命后代的代表、原山东纵队卫生部长之女白效曼的发言,将仪式推向了高潮。一时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11家媒体记者手中的镜头,纷纷对准了白效曼……

   整个仪式一直在雨中进行,而300多名与会者无一人离场。这其中,仅历届在临沂市委、市政府及沂南县委、县政府工作过的离退休老干部就达70多人。王换于儿媳、女儿的到场,更缩短了人们与王换于的时空距离,为肃穆的会场平添了几分亲情。沂蒙母亲的两位后人成了仪式上的焦点人物,大家不论认识与否,纷纷与两位老人合影,以此来表达对沂蒙母亲的崇敬之情。

   随着主持人揭幕的话音,街上鞭炮齐鸣,沂蒙母亲铜像、院门门楣、门前石碑覆盖的红绸相继揭开。门楣之上是迟浩田题写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陈列馆”匾额,表情坚毅的母亲铜像更是让人一睹老人昔日的风采。

   在喧闹的人群之中,记者留心倾听参观者的议论,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竟然只有3个字——“了不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