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跟进政府工作中心,促进政府效能建设,提高公共资源管理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日前,市审计局专门制发《关于深入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意见》,确定从八个方面进一步加大绩效审计力度,力求该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围绕政府在财政资源归集、分配、管理、使用等方面履行职责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进行审计监督,重点审查其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资金使用是否得当,政府项目和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满足了社会需求,揭露部门单位存在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资产流失等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完善制度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各部门不断改进管理,提升政府管理绩效。 二是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在审查投资项目预决算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审查项目决策、实施、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情况,评价投资项目立项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发展需求、项目实施是否合法合规、项目投资有无损失浪费、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项目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加强对投资的决策权、审批权、监管权、建设资金支配权等的监督和制约,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规范投资行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强化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完善制度政策,提高投资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三是政府债务绩效审计。全面了解和掌握政府债务的基本情况,反映和揭露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紧扣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支出范围是否过大,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投资项目有无产出效果和有无损失浪费等主线,分析原因,评价项目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风险性,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规范和加强债务管理与使用,有效规避债务风险,提高政府债务利用和项目管理水平。 四是民生资金绩效审计。通过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资金的审计,揭示、查处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评价公共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是否科学、合理、公平、有效,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涉民资金的审计建议,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反映民生诉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五是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对土地、矿产、森林、河流等重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和评价,关注资源环境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情况,揭露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安全。 六是经济责任绩效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为目标,以领导履行经济责任为主线,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行法定职责、贯彻执行经济决策部署、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重大决策程序与效果、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揭示因管理不善造成效益差,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合理认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严格依法行政。 七是金融绩效审计。以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对其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和评价,揭示管理、经营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其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促进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八是企业绩效审计。着重检查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绩效状况,重点关注直接影响企业投入产出的成本、价格、业务量等主要因素;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主业集中度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涉及企业的国有资产安全、国有资本金预算以及国有企业经济布局等宏观问题,促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检查企业节能减排降耗指标完成情况,促进企业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履行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