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信念坚定  业务精通  作风务实  清正廉洁 以审计精神立身 以创新规范立业 以自身建设立信

《十八岁出门远行》:一场审计人的精神远行与自我叩问‌ ——从荒诞叙事看审计职业的真相追寻与信仰坚守

2025年05月19日 19:54        点击:[]

荒诞中的真实,远行中的觉醒‌

初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便被字里行间弥漫的荒诞感所震撼——少年满怀期待踏上旅程,却在暴力、背叛与虚无中跌跌撞撞,最终蜷缩在“像汽车一样温暖”的残骸里。后又细细品读,联想到自己从事审计工作以来的许多点滴往事,忽从这看似黑色幽默的成长寓言中,体会到关于追寻理想和信仰的另一层深意:审计人的职业生涯,何尝不是一场不断遭遇“真相的荒诞”,又不断重构信念的远行?

从小说想象到审计精神的映射

小说中,“旅店”是少年对远行的全部想象,却始终不可触及,这让我想到审计工作的核心命题,我们是否也在追逐一个永远“在路上”的真相?少年眼中的“柏油马路起伏不止,像是贴在海浪上”,像极了审计人初入行业时对“数据真实”的笃定,却在实践中发现,报表背后可能暗藏刻意修饰的“海浪”;当少年的苹果被哄抢、背包被夺走,他只能守着汽车残骸苦笑,这如同审计人不被理解时的无力感——我们无法还原全部真相,只能以有限的证据拼凑逻辑的闭环,却时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甚至抵触;少年最终抱着空背包入睡,暗示理想主义者的悲壮妥协,但审计人不能妥协——我们手中的“红背包”是公众信任的寄托,唯有以准则为盾、以证据为矛,才能在混沌中守住“客观的数据,干净的灵魂”;‌当少年在汽车残骸中找到栖身之所,他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这句话击中了我对审计职业的终极思考,审计不是非黑即白的判决,而是对“合理性与风险”的权衡。正如汽车残骸虽破败却能遮风挡雨,审计报告也无法穷尽所有问题,却能通过关键风险的揭示,提供“修复的方向”。

远行的终点是信仰的归途‌

余华用一场荒诞的远行,解构了传统成长叙事中的英雄主义,却让少年在虚无中触摸到生命的粗粝真实。这让我想起审计行业的一句箴言:“审计不是查账,而是查人性。”

关于‌信仰的“远行”‌:审计人的职业价值不在于抵达“绝对真实”的终点,而在于永不停歇的追问——对数字的敏感、对漏洞的警觉、对制度的反思,恰似少年在公路上永远“起伏不止”的脚步。

关于‌精神的“归途”‌:当少年在汽车残骸中感到“温暖”,他领悟到:真正的旅店不在远方,而在内心的坚守。审计人亦如此——当数据与人性交锋、利益与原则博弈时,唯有回归“独立、客观、公正”的初心,才能在纷繁世界中锚定自己的“精神坐标”。

以审计之名,踏上永恒的追问

我望向办公桌上堆积的底稿,更加理解了余华的深意:审计人的职业生涯,本就是一场注定孤独的远行。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抵达“完美真相”的“旅店”,但每一次翻阅凭证时的凝神、每一次突破舞弊时的震颤、每一次推动整改时的笃定,都让这场远行有了超越荒诞的意义。正如小说结尾所言:“我知道自己的心在跳动,原来我还活着。”而审计人的心跳,始终与社会的经济脉搏同频共振——这是我们的使命,亦是我们的荣光。

(桑光明)

关闭